“我們應該堅持質疑、批判和創造的優良傳統,而不應讓大學來主導中學的教學。歸根結底大學會尊重這種堅持。如果我們的學生在探索未知上作好了準備,全球最優秀最嚴格的高校會打開大門迎接這樣的孩子。”曾在美國“八校聯盟”之一的著名私立高中擔任了6年校長的北京鼎石國際學校校長馬爾科姆·麥肯澤說。
  近日,北京鼎石國際學校主辦的“近距離看國際教育”系列沙龍在北京美國商會舉行,本期的主題是“介於兩個世界之間——破除雙語教育中的迷思及如何培養雙語、雙文化的下一代”。
  周惠卿女士曾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公立學校工作過25年,她在那裡發展了多項沉浸式雙語教學項目。她以加州一所學校為例,剛入學的同一撥不同膚色的美國孩子,每次上課進入不同的教室,在第一教室就學英語,第二教室學中國廣東話,第三教室學法語,第四教室學中國普通話。每個教室的老師都用自己的母語教學,內容是生活常識。萬事開頭難,但在兩年後,孩子們已經能用學到的外語在操場上交流了,這是社交語言。而5到8年後,孩子們竟然初步掌握了學術語言。
  她指出,有種誤區是人們認為過早地學外語會影響母語的掌握,事實並非如此。比如,問一個五六歲的孩子,蘋果會長在鼻子上嗎?單種語言的人會認為這個問題很傻,但學過兩種以上語言的孩子可以用不同維度來看問題。在美國的實驗證明,掌握雙語的孩子認知更靈活、更清醒,能從不同角度看問題,溝通技巧也長於同齡人,長大後閱讀技巧高,也更能包容不同行為、文化背景的人。
  聖何塞州立大學的張稚美教授說,在北加州的沉浸式雙語教學項目中,孩子四年級學地理的時候,用中文切入,不用英文教。她解釋,加州的地理環境十分優越,孩子們在假期可以讓父母帶著去戶外玩,也可以上網查,可以看圖識字。將外語融入學科學習,有助於學生同時學習兩種語言,既增加了詞彙量,表達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。
  作為一個教育理想主義者,馬爾科姆·麥肯澤想把自己在歐美20多年校長生涯中形成的理念與經驗,付諸中國的教育實踐。他認為多語種的學習有利於多維度思考方式的培養。而沉浸式的語言項目,最有利於孩子學習一門語言。
  “什麼樣的國際學校更適應這個時代呢?”馬爾科姆·麥肯澤問大家。
  在他看來,“世界學校”有雙重含義:一方面是向世界學習,另一方面是為世界學習。前者是學校引導學生學習世界各地不同的傳統教育精華,比如中國學校的數學,或是美國學校的博雅教育,並將各國優秀的教育結合在一起,傳授給學生。後者是學校有意識地為學生創造各種教育機會,培養他們的國際情懷,讓他們走出去,將學到的知識和技能應用於世界。 他指出,中國每年都有很多學生希望到外國留學,“我十分理解中國家長對美國常春藤盟校的渴慕,更理解教育往往承載著中國人光宗耀祖的期許,對比美國家長的做法,我希望中國的家長要學會放手,要‘讓孩子掌控方向盤’。讓學生們能夠有寬鬆的成長空間,他們就能探索、發掘自身興趣點,同時收集、組織申請材料,妥善規劃中學階段的學習與生活,最後獨立地作出申請某所大學的決定。”  (原標題:新雙語教育開發孩子多維度思考方式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rb60rboha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